中:折中;庸:平常。
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正音:“中”,读作“zhōng”,不能读作“zhòng”。
谜语: 中路 (谜底: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语本《论语・雍也》。
子曰:「 [1]之为德也,其 [2]矣乎!民 [3]久矣。」
[1]中庸: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2]至:极、甚。
[3]鲜:音xiǎn,少。
“中”的概念起源很早,古代圣贤尧、舜、禹对于“中”都十分重视。《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意思是说尧传位舜时,以“执中”之道告诫,舜传位于禹,也以此告诫。又《尚书・仲虺之诰》有“建中于民”的说法,意思则是要建立“中正”之道,作为共同的准则。到了西周初年,“中”成为一种美好品德的观念,《尚书・酒诰》就提到:“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时常观察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思想,以便能够符合“中正”这种不偏倚的美德。“中”的观念,经过夏、商、周三代,内涵日益丰富。后来到孔子时加上“庸”字,提出“中庸”概念,使其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处事态度,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原本收录在《礼记》一书里,根据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到了宋代,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加上《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为之章句集注。对于“中庸”二字的意涵,朱熹《中庸章句》引了程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则成了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而且是可行之久远的定理。古代能了解“中庸”并加以具体落实者,都是圣贤之人,〈中庸〉曾引孔子的话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赞扬舜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取中道施行于民。可是这种秉持中道的最高美德,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孔门弟子之中,唯有:“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见《礼记・中庸》)孔子因而赞扬颜回待人处事能够秉持中庸、坚守善道。后来“中庸之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
语义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
①他一向都秉持中庸之道,就事论事,大家都乐于和他共处。
②新任主管改采中庸之道,试图解决这项长期争执不定的难题。
③历经几番挫败,他才领悟到待人处事,必得遵循中庸之道,情理兼顾。
④面对人生起伏不定的际遇,他一本中庸之道,既不曾大喜,也不曾大悲。
⑤校长奉行中庸之道,在推动校务行政上,不曾应付了事,但也不会过度苛求。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