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用作屏风。
比喻家里、内部。祸乱从内部发生。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不照这么办法,恐祸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正音:“萧”,读作“xiāo”,不能读作“sù”。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萧墙,用以区隔内外的门屏,指内部。“祸起萧墙”比喻祸乱发生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分崩离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1]也,[2]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3]而不能守也,而谋动[4]于邦内。吾恐[5]之忧,不在[6],而在[7]之内也。”
[1]由与求:由,仲由(公元前542—前480),春秋鲁国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亲孝。仕卫,死于孔悝之难。富政治长才,在孔门四科中,列于政事科。求,冉求(公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时代鲁国人。为孔子弟子。性谦退,有才艺,擅长政事。鲁哀公三年时成为季氏的家臣,在孔门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称为“冉有”。
[2]相:辅佐。
[3]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见“分崩离析”。
[4]干戈:比喻兵事、战乱。
[5]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世家,与孟孙、叔孙并称“三桓”,掌握鲁国实权。
[6]颛臾:鲁国境内一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颛,音zhuān。
[7]萧墙:萧,肃敬。墙,指屏风。古代君臣相见的礼节,到屏风之处而更加肃敬。故以萧墙比喻内部或至近之地。
萧墙是古代宫廷内当做门的屏风,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所以萧墙用来比喻内部,灾祸从萧墙那样近的地方引起,表示祸乱起于内部,而非外来。在《论语・季氏》篇中记载,由于季氏要攻打颛臾,所以辅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来请教孔子的意见。孔子回答:“一个国家如果财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匮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之内没有祸乱,就不会倾覆。如果他国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们,使他们来归。他们来归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国的人民,邦国分裂瓦解,无法保全,反而要在国内动兵征伐。我怕季氏的忧患,不是远在颛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后来“祸起萧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祸乱发生于内部。
语义比喻祸乱发生于内部。
类别用在“内部起乱”的表述上。
①最近爆发的盗领案,经查证竟是祸起萧墙,系由银行员工所为。
②这个工作团队因为成员彼此互不信任,祸起萧墙,终于解散了。
③这位富豪死后,子孙因争夺财产,竟酿成命案,真是祸起萧墙啊!
④这个家族之所以会没落,完全是祸起萧墙,家族成员不够团结所致。
⑤隋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以致祸起萧墙,终于步上灭亡之途。
同义“祸起萧墙”及“变生肘腋”都指灾祸在近处发生。
异义“祸起萧墙”指祸乱由内部而生;“变生肘腋”则不仅指内部,更特指身旁。
祸起萧墙 | 变生肘腋 | 例句 |
---|---|---|
✅ | ❌ | 最近爆发的盗领案,经查证竟是祸起萧墙,系由银行员工所为。 |
❌ | ✅ | 这位总理正打算进行管理改革,却变生肘腋,带头反对他的正是身边的秘书。 |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