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少年不说封侯事”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少年不说封侯事”出自元代王恽的《杨柳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ào nián bù shuō fēng hóu shì,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少年不说封侯事”全诗

《杨柳枝》

少年不说封侯事

密叶阴阴汉将营,春风吹断鼓鼙声。
少年不说封侯事,柘弹铜丸落晓莺。


赏析


《杨柳枝》是元代诗人王恽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关于战争和青年士兵的场景。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杨柳枝》中文译文:
密叶阴阴汉将营,
春风吹断鼓鼙声。
少年不说封侯事,
柘弹铜丸落晓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战争中的景象,诗人以杨柳枝为背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年轻士兵的无奈。在战场上,浓密的树叶遮蔽了汉将的营帐,春风吹散了鼓鼙的声音。年轻的士兵们默默无言,不谈论功名地位,只是用柘弹和铜丸射击着清晨的莺鸟。

赏析:
诗词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冷酷无情。密叶遮蔽了将军的营帐,暗示了战争的阴暗和不可预测性。春风吹断鼓鼙的声音,表达了战争所带来的毁灭和破坏。诗中的少年士兵不谈论封侯事,暗示了他们身处战乱之中,对于功名地位的追求变得微不足道。柘弹铜丸落晓莺,这句表达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无奈和无助,也显示出他们对于生命的蔑视,战争让他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揭示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和伤害。诗人通过描写战争的暴力和年轻士兵的无奈,呼吁人们反思战争的可怕性和对生命的珍视。这首诗词在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反思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少年不说封侯事”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áng liǔ zhī
杨柳枝

mì yè yīn yīn hàn jiāng yíng, chūn fēng chuī duàn gǔ pí shēng.
密叶阴阴汉将营,春风吹断鼓鼙声。
shào nián bù shuō fēng hóu shì, zhè dàn tóng wán luò xiǎo yīng.
少年不说封侯事,柘弹铜丸落晓莺。

“少年不说封侯事”平仄韵脚


拼音:shào nián bù shuō fēng hóu shì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作者简介


王恽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作者介绍


王恽的介绍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他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 ,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 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终饱私囊的罪恶加以上书。刘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首创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

  他虽身居高位,却能够体察下情,同情人民疾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有一高官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恽的轶事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忽必烈亲授他为翰林学士。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他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他的言论诗文刊行于世一百卷为后人所传读。他的墓圹位于汲县(今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内,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每当“清明”前后和春节期间,家乡父老纷纷前往祭扫凭吊,表达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61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1查询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38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