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肥山崦麝脐香”出自宋代陈允平的《赠罗知宫》,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ǎo féi shān yān shè qí xiāng,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草肥山崦麝脐香”全诗:霞帔云巾占石床,磬声初引步虚长。
拟朝碧落非无路,学煮黄金信有方。
云暗石潭龙骨蜕,草肥山崦麝脐香。
青城梦窅蓬莱近,沧海为田合种桑。
《赠罗知宫》是宋代陈允平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霞帔云巾占石床,
磬声初引步虚长。
拟朝碧落非无路,
学煮黄金信有方。
云暗石潭龙骨蜕,
草肥山崦麝脐香。
青城梦窅蓬莱近,
沧海为田合种桑。
译文:
彩霞般的帔子、云朵般的巾帽占据着石床,
清脆的磬声初次引导着步伐的虚长。
意欲到碧落之上并非没有路,
学习炼制黄金的方法确实存在。
云彩昏暗,石潭中龙的鳞甲蜕去,
山崖上的草木肥美,麝香的脐迷人。
梦中的青城和遥远的蓬莱近在咫尺,
广阔的海洋成为田地,一起种植桑树。
诗意和赏析:
《赠罗知宫》以华丽的辞藻和富有想象力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奇幻而充满诗意的画面。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展现了作者对于山水、云彩、乐音和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诗中首先描绘了一种神秘的场景,将彩霞和云朵比喻为华美的帔子和巾帽,占据着石床,营造出一种神奇而梦幻的氛围。
随后,诗人通过磬声引导步伐的描述,表达了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磬声的清脆与步伐的虚长相呼应,使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于追求理想的决心和信心。他表示,即便前往碧落(指仙境)之上,也并非没有通往那里的道路。同时,他相信学习炼制黄金的方法是确实存在的,这里黄金可能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境界或者完善人格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以自然景观的描绘为主,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意象。云暗石潭龙骨蜕,揭示了云彩褪去,露出潭水中龙的鳞甲蜕变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草肥山崦麝脐香,通过草木的茂盛和麝香的芬芳,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最后两句以梦中的青城和遥远的蓬莱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现实的向往和追求。沧海为田合种桑表明广阔的海洋也可以成为人们的田地,暗示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
整首诗以华美的辞藻和奇幻的意象,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展示了对于追求理想和追求超越的坚定信念。通过诗词的构思和描写,诗人呈现了一幅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诗意的抒发。
zèng luó zhī gōng
赠罗知宫
xiá pèi yún jīn zhàn shí chuáng, qìng shēng chū yǐn bù xū zhǎng.
霞帔云巾占石床,磬声初引步虚长。
nǐ cháo bì luò fēi wú lù, xué zhǔ huáng jīn xìn yǒu fāng.
拟朝碧落非无路,学煮黄金信有方。
yún àn shí tán lóng gǔ tuì, cǎo féi shān yān shè qí xiāng.
云暗石潭龙骨蜕,草肥山崦麝脐香。
qīng chéng mèng yǎo péng lái jìn, cāng hǎi wèi tián hé zhǒng sāng.
青城梦窅蓬莱近,沧海为田合种桑。
拼音:cǎo féi shān yān shè qí xiāng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陈允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高祖陈嘉谟曾赠右朝奉郎,曾祖陈膏曾任左朝奉大夫太府少卿,累赠特进,宦游四明,与四明汪氏联姻,遂著四明鄞县籍。祖父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懿,学者称菊坡先生,《宋史》有传。伯父陈卓(1167-1252),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壮岁登进士第,宦意泊如,筑有世纶堂,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父亲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官至承奉郎。
陈允平的家学渊源主要来自祖父陈居仁和五伯父陈卓,而犹得益于陈卓。陈允平出生时祖父已过世,五伯父陈卓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有诗为证:“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丝纶。阿咸老去营西麓,不愧家声故国臣。”([清]袁钧《鄮北杂诗》)陈允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科举不利,仕途不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间都漫游吴越,闲看山水,多旅居钱塘。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参与杨缵、张枢等组织的临安吟社,互相唱和,在景定四年(1263)创作了著名的“西湖十咏”。宋恭宗德祐时(1275-1276)为沿海制置参议官。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仇家告发“约苏刘义谋复宋”,遭围捕,被同官袁洪救出。当时事件的全过程在袁桷《先大夫行述》一文中有详细记载。出狱后陈允平闭门不出,扁其所居山中楼曰“万叠云”。入元后,应征北上元大都,后不受管,放还。北上、南归的具体时间均不详。尚未南归之时,好友周密和王沂孙各有[高阳台]词怀之。陈允平没有参加《乐府补题》的唱和,南归后也没有再和故友来往,隐居山中而卒。卒后,好友张炎有[解连环]词悼之。
先祖
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
高祖
陈嘉谟,官至右朝奉郎。
曾祖
陈膏(?-1142),字泽卿,登宋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进士,后续娶明州(今属浙江宁波)汪氏女,乃徙居明州。靖康年间(1126-1127)陈膏官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教授,金兵逼郡,属官大都逃走,唯独陈膏与太守张克戬死守抗金。宋室南迁后,知泉州惠安县(今福建惠安)。曾以单枪匹马招降反贼,擢为殿中侍御史,鄞僧王法恩谋逆,事觉,有人请求屠城镇压,陈膏力论多杀非圣世事,胁从者均得以从轻处理。不久改任太常少卿,为高宗所嘉,至大书屏间曰:“陈膏长厚,有古人风。”
祖父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晚号菊坡,生于仙游,14岁时父去世,以荫授铅山县尉,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赵逵榜进士。因其父陈膏续娶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望族汪氏女,遂定居于梅江,成为鄞县梅墟(今鄞州区邱隘镇)陈氏之祖。但居仁生于仙游,且进士题名时仍记为兴化仙游县,后迁居莆田黄石东华村(见乾隆《仙游县志·科第》,《兴化府志》等均列为“莆田人”)。陈居仁曾两次使金,历官徽州、鄂州、建宁、镇江、福州等地知府,累官起居郎、华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谥“文懿”,赠金紫光禄大夫,《宋史》有传。陈居仁育有六子,名:巩、革、晔、芾、卓、阜。
伯父
陈卓(1167-1251),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亦掌纶诰,“罄翰苑赐金创堂,名曰世纶”,登宋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进士,官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学士还里,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开国伯,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
父亲
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庆元三年(1197)官承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