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帝子宸游白玉京”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帝子宸游白玉京”出自宋代陈允平的《郭西文孝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ì zi chén yóu bái yù jīng,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帝子宸游白玉京”全诗

《郭西文孝庙》

帝子宸游白玉京

帝子宸游白玉京,江南遗庙尚丹青。
寝园月暗衣冠古,选阁云深笔砚灵。
清卫有威森凤戟,娇嫔无语倚龙屏。
太平天子尊儒学,锦帙黄封赐六经。


赏析


《郭西文孝庙》是宋代陈允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太子宸在白玉京游玩,江南留下的庙宇依然美丽。在寝园里,月色昏暗,衣冠风华的古人在其中。在选阁中,云雾缭绕,笔砚充满灵气。清洁的卫队持着威武的凤戟,娇嫩的嫔妃依靠在龙屏旁无语。太平天子尊崇儒学,用锦绣的帙册和黄色的封皮赏赐六经。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充满荣耀和繁华的场景,表达了太子宸游览江南的景色和对文化的推崇。诗中描绘的庙宇和寝园是江南地区留下的历史遗迹,尽管岁月已久,但依然展现出迷人的美丽。诗中还提到了文人雅士的风采,以及他们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场所,选阁中的云雾和笔砚的灵气都象征着文人的才思和创作之气。同时,诗中也表达了皇帝对儒学的尊崇,用锦绣的帙册和黄色的封皮赏赐六经,彰显了对知识和学问的重视。

赏析:
《郭西文孝庙》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场景,通过景物的描绘和细节的刻画,给人一种繁华盛世的感觉。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月色昏暗的寝园与衣冠风华的古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选阁中的云雾和笔砚灵气的描写,表现了文人的情怀和对文化的追求。诗中还体现了尊崇儒学的思想,显示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学问的重视。整首诗词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宋代文化繁荣的一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帝子宸游白玉京”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uō xī wén xiào miào
郭西文孝庙

dì zi chén yóu bái yù jīng, jiāng nán yí miào shàng dān qīng.
帝子宸游白玉京,江南遗庙尚丹青。
qǐn yuán yuè àn yì guān gǔ, xuǎn gé yún shēn bǐ yàn líng.
寝园月暗衣冠古,选阁云深笔砚灵。
qīng wèi yǒu wēi sēn fèng jǐ, jiāo pín wú yǔ yǐ lóng píng.
清卫有威森凤戟,娇嫔无语倚龙屏。
tài píng tiān zǐ zūn rú xué, jǐn zhì huáng fēng cì liù jīng.
太平天子尊儒学,锦帙黄封赐六经。

“帝子宸游白玉京”平仄韵脚


拼音:dì zi chén yóu bái yù jīng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作者简介


陈允平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作者介绍


陈允平的家庭背景

  陈允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高祖陈嘉谟曾赠右朝奉郎,曾祖陈膏曾任左朝奉大夫太府少卿,累赠特进,宦游四明,与四明汪氏联姻,遂著四明鄞县籍。祖父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懿,学者称菊坡先生,《宋史》有传。伯父陈卓(1167-1252),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壮岁登进士第,宦意泊如,筑有世纶堂,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父亲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官至承奉郎。

  陈允平的家学渊源主要来自祖父陈居仁和五伯父陈卓,而犹得益于陈卓。陈允平出生时祖父已过世,五伯父陈卓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有诗为证:“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丝纶。阿咸老去营西麓,不愧家声故国臣。”([清]袁钧《鄮北杂诗》)陈允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科举不利,仕途不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间都漫游吴越,闲看山水,多旅居钱塘。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参与杨缵、张枢等组织的临安吟社,互相唱和,在景定四年(1263)创作了著名的“西湖十咏”。宋恭宗德祐时(1275-1276)为沿海制置参议官。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仇家告发“约苏刘义谋复宋”,遭围捕,被同官袁洪救出。当时事件的全过程在袁桷《先大夫行述》一文中有详细记载。出狱后陈允平闭门不出,扁其所居山中楼曰“万叠云”。入元后,应征北上元大都,后不受管,放还。北上、南归的具体时间均不详。尚未南归之时,好友周密和王沂孙各有[高阳台]词怀之。陈允平没有参加《乐府补题》的唱和,南归后也没有再和故友来往,隐居山中而卒。卒后,好友张炎有[解连环]词悼之。

陈允平的家族成员

先祖
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

高祖
陈嘉谟,官至右朝奉郎。

曾祖
陈膏(?-1142),字泽卿,登宋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进士,后续娶明州(今属浙江宁波)汪氏女,乃徙居明州。靖康年间(1126-1127)陈膏官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教授,金兵逼郡,属官大都逃走,唯独陈膏与太守张克戬死守抗金。宋室南迁后,知泉州惠安县(今福建惠安)。曾以单枪匹马招降反贼,擢为殿中侍御史,鄞僧王法恩谋逆,事觉,有人请求屠城镇压,陈膏力论多杀非圣世事,胁从者均得以从轻处理。不久改任太常少卿,为高宗所嘉,至大书屏间曰:“陈膏长厚,有古人风。”

祖父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晚号菊坡,生于仙游,14岁时父去世,以荫授铅山县尉,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赵逵榜进士。因其父陈膏续娶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望族汪氏女,遂定居于梅江,成为鄞县梅墟(今鄞州区邱隘镇)陈氏之祖。但居仁生于仙游,且进士题名时仍记为兴化仙游县,后迁居莆田黄石东华村(见乾隆《仙游县志·科第》,《兴化府志》等均列为“莆田人”)。陈居仁曾两次使金,历官徽州、鄂州、建宁、镇江、福州等地知府,累官起居郎、华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谥“文懿”,赠金紫光禄大夫,《宋史》有传。陈居仁育有六子,名:巩、革、晔、芾、卓、阜。

伯父
陈卓(1167-1251),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亦掌纶诰,“罄翰苑赐金创堂,名曰世纶”,登宋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进士,官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学士还里,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开国伯,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

父亲
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庆元三年(1197)官承务郎。

陈允平的作品影响

  陈允平生前颇有词名,影响延及清代。南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记载陈允平“才高学博,一时名公卿皆倾倒”,“倚声之作推为特绝”;南宋周密《绝妙好词》选录西麓词9首,名列第7位;南宋张炎《词源》卷下评西麓词“本制平正,亦有佳者”;清代曹庭栋《宋百家诗存》称陈允平“清风劲节,世尤高之”;清代朱彝尊《词综》收录西麓词23首,名列第11位;清代陈廷焯《词则》收录西麓词17首,名列第12位;据唐圭璋《词话丛编》统计,清代有20部词话都提及陈允平,其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陈允平的词最为推重,共有15条谈及且多是褒奖之辞;梁令娴《艺衡馆词选》收录西麓词9首,在所选南宋52人中名列第7位。从这些接受情况来看,陈允平颇有词名,人品亦为人称道。他是可以和周密、王沂孙、张炎齐名的宋末一家。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61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1查询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38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