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水远帆樯东复西”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水远帆樯东复西”出自宋代阳枋的《咏黄池诗》,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uǐ yuǎn fān qiáng dōng fù x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水远帆樯东复西”全诗

《咏黄池诗》

水远帆樯东复西

姑苏平野入黄池,烟树重重绿涨迷。
肆列门前喧坌俗,稻临屋背尽幽棲。
路长车马南还北,水远帆樯东复西
小寺江心间击缆,周回看尽柳盈堤。


赏析


《咏黄池诗》是宋代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姑苏平野上的黄池景色。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姑苏平野进入黄池,
烟树重重,绿意弥漫,令人迷失。
门前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稻田靠近屋子,深深地融入了幽静的生活。
路途遥远,车马南北来往,
水面广阔,船帆东西来回。
小寺庙位于江心,敲击着船锚,
周围环绕的柳树填满了堤岸的景色。

诗意和赏析:
《咏黄池诗》通过描绘姑苏平野上的黄池景色,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烟树茂盛的景象,绿色的浓郁表达了大自然的生机和蓬勃发展。然而,这一景色与喧嚣的城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门前人来人往的喧闹繁忙与黄池的宁静幽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还描绘了交通和水运的繁忙景象,长路上车马南来北往,水面上船帆东飘西荡,展示了城市的繁荣和交通的便利。然而,小寺庙位于江心,船锚的敲击声和柳树的风景又给人带来了一丝宁静和安宁,让人沉醉其中。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巧妙刻画,展示了自然与城市、喧嚣与宁静之间的对比。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繁忙和喧哗的现实。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的热爱,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宁静的祥和。

“水远帆樯东复西”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ǒng huáng chí shī
咏黄池诗

gū sū píng yě rù huáng chí, yān shù chóng chóng lǜ zhǎng mí.
姑苏平野入黄池,烟树重重绿涨迷。
sì liè mén qián xuān bèn sú, dào lín wū bèi jǐn yōu qī.
肆列门前喧坌俗,稻临屋背尽幽棲。
lù cháng chē mǎ nán hái běi, shuǐ yuǎn fān qiáng dōng fù xī.
路长车马南还北,水远帆樯东复西。
xiǎo sì jiāng xīn jiān jī lǎn, zhōu huí kàn jǐn liǔ yíng dī.
小寺江心间击缆,周回看尽柳盈堤。

“水远帆樯东复西”平仄韵脚


拼音:shuǐ yuǎn fān qiáng dōng fù xī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作者简介


阳枋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作者介绍


阳枋的生平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阳枋的家庭成员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61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1查询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38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