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乱竹疏松荫佛场”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乱竹疏松荫佛场”出自宋代李弥逊的《石盎寺竹轩》,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uàn zhú shū sōng yīn fú chǎng,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乱竹疏松荫佛场”全诗

《石盎寺竹轩》

乱竹疏松荫佛场

蛇行曲折度平冈,乱竹疏松荫佛场,乞得曲肱方席地,秋风送我上羲皇。


赏析


《石盎寺竹轩》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诗词描绘了作者在石盎寺竹轩中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与宗教的融合、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蛇行曲折度平冈,
乱竹疏松荫佛场,
乞得曲肱方席地,
秋风送我上羲皇。

诗意:
诗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处石盎寺竹轩的景象。蛇行曲折的小路穿过平坦的山峦,茂密的竹林散发出清凉的气息,给佛堂带来了绿荫。作者希望能乞得一方宁静的场所,以自由自在地坐下来,享受秋风的吹拂,感受到自然的宏伟与神圣。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向往和追求。石盎寺竹轩被描绘得曲径通幽,竹林掩映,给人以静谧和平和的感觉。竹林为佛堂提供了清凉和庇护,象征着宁静和净化,与佛教的理念相契合。同时,蛇行曲折的小路和平坦的山峦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宜人的自然环境。作者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乞得一方宁静的场所,使自己能够远离尘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愿。

诗词从自然景观出发,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景物相结合,形成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画面。表现了对自然与宗教的融合的向往,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并通过秋风的送别,使诗词更具意境和情感。

总的来说,《石盎寺竹轩》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自由和美好境地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宗教的融合的渴望。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心灵净化的向往,给人以静谧、宁和的感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乱竹疏松荫佛场”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í àng sì zhú xuān
石盎寺竹轩

shé xíng qū zhé dù píng gāng, luàn zhú shū sōng yīn fú chǎng,
蛇行曲折度平冈,乱竹疏松荫佛场,
qǐ dé qū gōng fāng xí dì, qiū fēng sòng wǒ shàng xī huáng.
乞得曲肱方席地,秋风送我上羲皇。

“乱竹疏松荫佛场”平仄韵脚


拼音:luàn zhú shū sōng yīn fú chǎng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作者简介


李弥逊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作者介绍


李弥逊的著述名录

  李弥逊和李纲是好朋友,政治主张相同,诗歌酬答也很多。钱钟书认为他的诗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的生平

  李弥逊,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中,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年约七十二岁左右。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1114)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1125),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高宗建炎元年(1127),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1132),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61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1查询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38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