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口过平生”出自宋代张舜民的《百舌》,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ān kǒu guò píng shē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缄口过平生”全诗: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百舌》是一首由宋代诗人张舜民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深沉、自省的心境。诗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观察,尽管了解了许多鸟类的语言,但他却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在深山的乔木下度过了整个一生,默默无言。
赏析:
《百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诗中的“学尽百禽语”意味着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他可能是一个富有智慧和知识的人。然而,尽管他了解了众多鸟类的语言,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这给他带来了一种无声的痛苦。
诗中的“深山乔木底”描绘了一个安静而幽深的环境,诗人似乎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凡的一生。他选择了“缄口过平生”,意味着他一直保持沉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可能是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声音微不足道,或者是因为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人际关系的疲倦。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忧郁和思考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它呈现了一种内敛的美感,引发读者对生命的虚无和存在的思考。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心境,引发读者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
bǎi shé
百舌
xué jǐn bǎi qín yǔ, zhōng wú zì jǐ shēng.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shēn shān qiáo mù dǐ, jiān kǒu guò píng shēng.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拼音:jiān kǒu guò píng shēng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无功而还,他作诗嘲讽有"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等句,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贬为监郴州酒税。其后位渐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晁公武称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作乐府百余篇。自序中说:"年□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张舜民生平爱画,且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所经各地也必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载录。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词存四首。以《卖花声》为最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