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秋波下南浦”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秋波下南浦”出自宋代谢绛的《句》,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ū bō xià nán pǔ,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秋波下南浦”全诗

《句》

秋波下南浦

秋波下南浦,晓气望西山。

标签:秋波

赏析


《句》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谢绛。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波下南浦,
晓气望西山。
别离苦不尽,
相思梦常还。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秋日的早晨离别时的心情。诗中描述了作者眼含秋波,目送离别的对象离开南浦,而自己则远望着西山的早晨气息。离别的痛苦似乎永无尽头,心中的相思之情时常在梦中回归。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情的离别之情。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秋波和远望西山的景象,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在环境相结合,以增强诗词的意境。秋波代表了作者的目送之情,而西山则象征着远离的彼方,突显了离别的苦痛和无奈。作者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思念之情。这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恬淡而忧郁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秋波下南浦”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iū bō xià nán pǔ, xiǎo qì wàng xī shān.
秋波下南浦,晓气望西山。

“秋波下南浦”平仄韵脚


拼音:qiū bō xià nán pǔ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作者简介


谢绛谢绛(994或995——1039)字希深,浙江富阳人,谢涛子。

作者介绍


谢绛的生平

  谢绛(994或995——1039)字希深,浙江富阳人,谢涛子。以父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今属安徽)。善议论,喜谈时事。尝论“四民失业”,达数千言。翰林学士杨亿举荐其文章,真宗召试,擢秘阁校理,判登闻鼓礼院、吏部南曹。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通判常州。天圣(1023—1032)中,各地水旱蝗灾,黄河决口滑州(今属河南)。绛上书指陈时弊,建议皇上下诏引咎自责,“许士大夫斥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以休息天下。仁宗嘉纳其言。后为编修官,参与修真宗国史。既成,天圣中,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后通判河南府。钱惟演留守西京,悉以政事委之。是时欧阳修、梅圣俞、尹洙等亦在西京或其附近,相与登山临水,著文赋诗。权开封府判官,虽在外,犹多次上书论事,言妖人方术之士不宜出入宫中。权开封府判官时,蝗灾严重,据以再论时政,请求廉政轻役,慎择官吏,宽施刑狱,与民休息,再迁兵部员外郎,徙三司度支判官,主张编制预算,“历考岁用而裁节之”;又数言朝廷号令屡变,政出多门,宫廷侈糜,赐予无度等弊病。更进《理治箴》5篇,谏阻宫中不时需索。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景祐元年(1034)出使契丹,还,迁擢知制诰,判流内铨,出知邓州(今属河南)。至任,调集民工扩建美阳堰;又上书请修复钳卢陂,壅水灌注,可溉田3万顷,宝元二年,未成而卒于任,年四十六。谢绛为人稳重,深于涵养,而以文学知名,谢绛学记博深,长于制诰,论议透辟,尤为儒林所宗。所至之处,“大兴学舍”。在河南时,修建国子学,亲自执教,远道来学者达数百人。平时乐施好客,卒后“家无余资”。欧阳修称其制辞“尤得其体,世所谓常、杨、元、白,不足多也”(欧阳修《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蔡襄也说他“文章谨于法度,叙史体,述制命,尤为深约典重”(《谢公堂记》)。其上杨亿书有“曳铃其空,上念无君子者;解组不顾,公其如苍生何”二联,全用经籍语,杨亿大加称赏,誉为“文中虎”(《归田录》卷一引)。著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卷一七七录其诗十二首。《全宋文》卷四一一收其文十五篇。王安石为述“行状”,事迹见欧阳修《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宋史》卷二九五本传。 子谢景初、谢景温、谢景平,皆有文名。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61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1查询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38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