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鞭春色里”出自宋代许将的《临江仙》,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biān chūn sè lǐ,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一鞭春色里”全诗:圣主临轩亲策试,集英佳气葱葱。
鸣鞘声震未央宫。
卷帘龙影动,挥翰御烟浓。
上第归来何事好,迎人花面争红。
蓝袍香散六街风。
一鞭春色里,骄损玉花。
《临江仙》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许将。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圣主亲自站在轩窗前主持科举考试,聚集了许多才俊和英气盎然的氛围。鞘中的剑发出的声音震动着未央宫。帷幕卷起时,龙的影子动起来,皇帝挥动着笔,御殿中的烟雾浓重。考试合格的人回来后有什么好事呢?迎接他们的人脸上红光满面。蓝色的袍子飘扬,六条街上弥漫着花香。在春天的色彩中,马鞭挥动着,骄傲却伤害了玉花。
诗意和赏析:
《临江仙》描绘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场景。诗中展现了圣主亲自主持考试的庄严氛围,以及考试场景中才子佳人们的英气和热闹景象。作者以生动的描写表达了科举考试对于那些渴望功名的士人们的重要性和激动心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考试合格的人们回来后的情景。他们被人热情地迎接,面露喜色。蓝袍飘动、街道上弥漫花香的描写,展示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讽刺的意味。作者用鞭子挥动春天的色彩,形容这些功名得意的人们的骄傲和自满。但这种骄傲却伤害了玉花,暗示着功名的得失和一些人因功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整首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宋代科举考试对于士人们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喜怒哀乐。同时,通过最后的讽刺,作者也反思了功名的价值和对个人品格的影响。
lín jiāng xiān
临江仙
shèng zhǔ lín xuān qīn cè shì, jí yīng jiā qì cōng cōng.
圣主临轩亲策试,集英佳气葱葱。
míng qiào shēng zhèn wèi yāng gōng.
鸣鞘声震未央宫。
juàn lián lóng yǐng dòng, huī hàn yù yān nóng.
卷帘龙影动,挥翰御烟浓。
shàng dì guī lái hé shì hǎo, yíng rén huā miàn zhēng hóng.
上第归来何事好,迎人花面争红。
lán páo xiāng sàn liù jiē fēng.
蓝袍香散六街风。
yī biān chūn sè lǐ, jiāo sǔn yù huā.
一鞭春色里,骄损玉花。
拼音:yī biān chūn sè lǐ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许将,福建闽县(今福建闽清)人。他生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嘉祐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7岁,是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其人文武双全,廉洁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担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
许将(1037---1111)中状元后,被任命为宋翰林院编撰、昭庆军判官,通判明州。神宗召对,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本当由太常寺转任博士,因神宗赏识,超改右正言。第二天,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举朝皆以之为荣。期间,许将恪尽职守,兴利除弊,神宗大加赞赏,诏令免试进知制诰。契丹陈兵二十万于代州边,并遣使索地,大战一触即发。许将毅然奉诏使辽,应答不卑不亢,晓以利害,使辽国放弃侵吞想法。还朝后,知审官西院,值学士院,判尚书兵部。任上,整顿民间自卫组织,使之趋于规范。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后,因蔡确、舒亶忌妒陷害,黜知蕲州。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秦州,改扬州,又改郓州。期间,当地狱中无犯人,士子不谤政,被誉为王曾在世。元丰六年(1083),召为兵部侍郎时上疏,对国防体制及军马物资等备工作提出建议,为朝野人士所赞许。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当时章惇为相,奏请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许将认为不可,并引经据典说服哲宗。崇宁元年(1102),进门下侍郎,累官金紫光禄大夫。抚定鄯州,廊州。因收复河、湟失地有功,转特进。御史中丞朱谔弹劾许将为人“左顾右视,见利则回……,强颜偷安……。”使许将一贬再贬。崇宁八年(1110)八月,奉旨为表兄宋福建兴化军城人传胪进士会元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撰铭。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许将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