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愁拨易消”出自唐代齐己的《谢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éi chóu bō yì xiāo,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唯愁拨易消”全诗:正拥寒灰次,何当惠寂寥。
且留连夜向,未敢满炉烧。
必恐吞难尽,唯愁拨易消。
豪家捏为兽,红迸锦茵焦。
《谢炭》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诗意深沉,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正拥寒灰次,何当惠寂寥。
且留连夜向,未敢满炉烧。
必恐吞难尽,唯愁拨易消。
豪家捏为兽,红迸锦茵焦。
正拥寒灰次——希望以灰炭来取暖的心情次第地燃起,
何当惠寂寥——又何时才能达到愉悦并获得寂静的渴望。
且留连夜向——此刻暂且只燃点点炭火,与夜色相融,
未敢满炉烧——不敢烧煤来填满炉灶。
必恐吞难尽——因为怕一下子吞噬干净。
唯愁拨易消——只是为了怕拨动就会消散。
豪家捏为兽——煤炭成为了高官富豪游手好闲时捏成的玩物。
红迸锦茵焦——却被点燃后红光四溅,灼伤锦绣的褥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齐己对物质财富的思考和对富贵者生活的感触。诗中的“正拥寒灰次”表示诗人现在只能勉强拥有一些寒碜的灰炭用来取暖,但他也有一个不求富贵的心愿,希望未来能够享受到寂静和宁静的生活。诗人强调自己没有敢将炉灶装满煤炭,因为他担心如果一下子燃起,煤炭会吞噬一切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他担心的不是燃烧得不够热,而是燃烧过快,将煤炭的资源浪费殆尽。诗人展示了自己的深思熟虑和审时度势的一面。
最后两句“豪家捏为兽,红迸锦茵焦”则是诗人对富豪们的嘲讽和讽刺。诗人认为这些豪富们对煤炭这样宝贵的资源不当一回事,甚至将其捏成小玩物。当这些煤炭燃烧起来时,火焰却跳跃而出,灼伤高贵的锦绣垫子。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富贵者生活方式的不屑和嘲讽。
整首诗通过对煤炭和富贵者的描摹,寓意深远。诗人以炭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物质财富的淡薄态度,并通过对富贵者的嘲讽,映衬出自己的不同。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思考和情感使得诗人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xiè tàn
谢炭
zhèng yōng hán huī cì, hé dāng huì jì liáo.
正拥寒灰次,何当惠寂寥。
qiě liú lián yè xiàng, wèi gǎn mǎn lú shāo.
且留连夜向,未敢满炉烧。
bì kǒng tūn nán jǐn, wéi chóu bō yì xiāo.
必恐吞难尽,唯愁拨易消。
háo jiā niē wèi shòu, hóng bèng jǐn yīn jiāo.
豪家捏为兽,红迸锦茵焦。
拼音:wéi chóu bō yì xiāo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