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已觉春长在”出自唐代赵嘏的《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rén qíng yǐ jué chūn zhǎng zài,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人情已觉春长在”全诗: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
人情已觉春长在,溪户仍将水共闲。
晓色入楼红蔼蔼,夜声寻砌碧潺潺。
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风醉客还。
溪树参差绿可攀,谢家云水满东山。
能忘天上他年贵,来结林中一日闲。
醉叩玉盘歌袅袅,暖鸣幽涧鸟关关。
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
诗词《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的中文译文为:
满耳歌谣满眼山,
宛陵城郭翠微间。
人情已觉春长在,
溪户仍将水共闲。
晓色入楼红蔼蔼,
夜声寻砌碧潺潺。
幽云高鸟俱无事,
晚伴西风醉客还。
溪树参差绿可攀,
谢家云水满东山。
能忘天上他年贵,
来结林中一日闲。
醉叩玉盘歌袅袅,
暖鸣幽涧鸟关关。
觥筹不尽须归去,
路在春风缥缈间。
这首诗词以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为题,是唐代赵嘏赞美宛陵山水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词进行赏析:
此诗描绘了宛陵山水的美景,以及作者在此地的生活态度和感受。诗中以“满耳歌谣”和“满眼山”这两个描写手法,生动地表达了宛陵山水丰饶的景色。宛陵城郭的翠绿与山水交相辉映,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诗中还提到“人情已觉春长在”,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美好事物的洞察力。他感受到春天的永恒存在,并与溪户一起分享水的宁静与闲适。
从字面上看,诗中的“晓色入楼红蔼蔼”和“夜声寻砌碧潺潺”形象地描绘了早晨和夜晚的景色。诗中还提到“幽云高鸟俱无事”,意味着山中的幽静与宁谧,再加上晚上迎风归来的醉客,给人以悠闲自得之感。
诗中的“溪树参差绿可攀”和“谢家云水满东山”展示了宛陵山水的美态,让人想象着攀树和漫步其中的场景。此外,作者用“能忘天上他年贵,来结林中一日闲”表达了对名利的背弃,更愿意享受林中的闲适日子。
最后一段以“醉叩玉盘歌袅袅,暖鸣幽涧鸟关关”描绘了欢乐的气氛,而诗的结尾“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中透露出人们欢聚一堂,享受美景之余,仍然会面对离别和归程。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词句描绘了宛陵山水的美景,同时展现了作者对世间事物的洞察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诗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情世故的感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wǎn líng yù jū shàng shěn dài fū èr shǒu
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
mǎn ěr gē yáo mǎn yǎn shān, wǎn líng chéng guō cuì wēi jiān.
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
rén qíng yǐ jué chūn zhǎng zài,
人情已觉春长在,
xī hù réng jiāng shuǐ gòng xián.
溪户仍将水共闲。
xiǎo sè rù lóu hóng ǎi ǎi, yè shēng xún qì bì chán chán.
晓色入楼红蔼蔼,夜声寻砌碧潺潺。
yōu yún gāo niǎo jù wú shì, wǎn bàn xī fēng zuì kè hái.
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风醉客还。
xī shù cēn cī lǜ kě pān, xiè jiā yún shuǐ mǎn dōng shān.
溪树参差绿可攀,谢家云水满东山。
néng wàng tiān shàng tā nián guì,
能忘天上他年贵,
lái jié lín zhōng yī rì xián.
来结林中一日闲。
zuì kòu yù pán gē niǎo niǎo, nuǎn míng yōu jiàn niǎo guān guān.
醉叩玉盘歌袅袅,暖鸣幽涧鸟关关。
gōng chóu bù jìn xū guī qù, lù zài chūn fēng piāo miǎo jiān.
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
拼音:rén qíng yǐ jué chūn zhǎng zài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贿 (仄韵) 去声十一队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江苏山阳人赵嘏,字承祐,他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①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②杜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呵!
后来赵的诗名越发响了,就连身居皇宫中的宣宗也都知道他。一次退朝后,宣宗便问宰相:“诗人赵嘏现在担任了好官吗?爱卿可把他的诗作拿来我看。”本身也是诗人的宣宗把赵嘏的诗集一打开,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那首《题秦诗》,其中有句子云:
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自身同时也算是政治家的宣宗当即便愣住了,他很不高兴诗人赵嘏对时局作出这样的解释和拥有如此的看法,尽管那都已属于陈年老帐了;因此,赵诗人升官愿望也就泡汤了。
这无疑是悲哀的;但更为悲哀的,赵诗人的家事居然也陷入了令人惆怅不已的境地呢。
早些时候,曾经把家安顿在浙西的赵嘏,为了只身西上京城求取功名,便跟他的爱妾商量好,让她在家奉养他母亲;待功名一旦有了眉目,他便来接取她和母亲到长安去。
只是许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中元节那天,鹤林寺里人山人海,远近的善男信女都来进香,以希企自身的愿望能够实现;而赵嘏家里那容貌美丽异常的爱妾也来随喜这场法会。
正当大家虔诚叩拜神佛之际,一位大官骑着高头大马从远处过来,一时间,众人走避不及。这大官一进来,一眼便瞥见了夹杂在众人堆里的赵嘏爱妾,随即吩咐手下兵士把她强行拉走。方丈见对方是权势极大的浙帅,竟也不敢去多嘴了。而众人更因不知就里,刹那间便都傻愣在了那里,呆立着不敢吱声。
到了第二年,业已考取进士的赵嘏在获悉这不幸消息后,自忖他还难以跟这浙帅的威权较量,就只有自怨自艾的份儿了。面对眼前这越发黑暗下来的天色,他一边含泪喝着苦涩的烈酒,一边低声吟道: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蛾属使君。③
由于该诗关系到赵诗人这么一个令人凄惨欲绝的身世,它很快便传开了。而此时,浙帅也听到了该诗,觉得自己也真是太过分了,遂派人把她送还给寓居在长安城里的赵嘏,并捎寄一封书信以表自己那深切的歉意。赵嘏当时正好有事要到关外去,在途经横水驿之际,骑在马上的他凑巧跟这爱妾邂逅了;夫妻两人便抱头痛哭起来。然而谁能料到,这整整哭了一夜的赵嘏爱妾,第二天天一亮,她竟香魂渺渺,玉魄悠悠,再也没能醒过来了。遭此骤然变故,赵嘏当即悲痛欲绝,并把她埋葬在横水北面容易被太阳照射到的高旷之地。
但赵嘏对爱妾的思念却越发深沉了,白天里他便觉得她那美丽的身影不时在眼前晃动。不久,尚处在盛年的赵嘏终因悲痛过度而去世。这可真是一桩令人为之悲哀不已的情事啊!
按:① 此据《北梦琐言》卷七及《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而《郡斋读书志》及《唐诗三百首续选》等则以为会昌四年中进士。至于《唐才子传》则前后龃龉,在赵本传称二年,而在《马戴传》则又称四年。② 此七律诗题作《长安秋望》,《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续选》同之;而《全唐诗》则作《长安晚秋》,一作《长安秋夕》。几,一作“数”。诗中另有异字不再出校。③ 关于沙吒利之事,具见拙著《唐诗故事余录·章台柳下感情深》,兹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