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应笑分符计日程”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应笑分符计日程”出自唐代羊士谔的《题松江馆》,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ng xiào fēn fú jì rì ché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应笑分符计日程”全诗

《题松江馆》

应笑分符计日程

津柳江风白浪平,棹移高馆古今情。
扁舟一去鸱夷子,应笑分符计日程


赏析


《题松江馆》是唐代羊士谔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津柳江风白浪平,
棹移高馆古今情。
扁舟一去鸱夷子,
应笑分符计日程。

诗意:
这首诗以题材江南的松江馆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羊士谔对古人的景仰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江风平静、白浪泛起的景象,表达了现实中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以古人的情怀和眼光,坐在扁舟上,驶离了这个高雅的馆舍,离开了古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和繁忙,他认为应该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不必过于计较和固守分符的规矩,而是应该笑看时间的推移和未来的行程。

赏析:
《题松江馆》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展示了羊士谔对美好时光和古人智慧的向往。首两句"津柳江风白浪平,棹移高馆古今情",通过描绘江风平静、白浪泛起的景象,传达了宁静和美好的氛围。"津柳"象征江南的景色,"高馆"则寓意古代文人雅致的庐舍。整个句子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憧憬和对当下美好环境的赞美。

接下来的两句"扁舟一去鸱夷子,应笑分符计日程",则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扁舟一去鸱夷子"指的是羊士谔离开高馆,远离尘嚣,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鸱夷子"是古代指追求自由的人,诗人以自己为例,表达了追求自由的心愿。"分符计日程"则是指古代官员按照规定的符节和计划安排自己的行程,而诗人认为这样的计划并不是最重要的,应以豁达的心态面对未来。

整首诗意境清新,言简意赅,通过对景色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自由追求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琐碎和束缚的不屑和超脱。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启示。

“应笑分符计日程”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í sōng jiāng guǎn
题松江馆

jīn liǔ jiāng fēng bái làng píng, zhào yí gāo guǎn gǔ jīn qíng.
津柳江风白浪平,棹移高馆古今情。
piān zhōu yī qù chī yí zi, yīng xiào fēn fú jì rì chéng.
扁舟一去鸱夷子,应笑分符计日程。

“应笑分符计日程”平仄韵脚


拼音:yīng xiào fēn fú jì rì chéng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作者简介


羊士谔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作者介绍


羊士谔的思想追求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羊士谔的籍贯考证

  河南洛阳是羊氏一处世居地。曹魏、西晋及北魏均于洛阳建都,羊氏出仕者皆尝居此。晋初羊祜更赐葬地于洛阳。由是之故,一部分羊姓子孙遂定居于此城。据《羊祉墓志》记载:北魏羊氏居宅建于洛阳城之徽文里。隋代羊玮、羊本等人卒后都归葬洛阳,说明当时羊族已多视洛阳为故乡。唐代诗人羊士谔,虽题署乡贯为“泰山”,但实居洛阳,他尝作有《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诗,其欲卜居之女几山,即去洛阳不远(今属河南宜阳)。根据江苏淮安《羊宗史志》的记载:洛阳羊氏的世居在“洛阳县东安乐乡”,淮安羊氏便系出于洛阳。除了汝、洛两支,南阳(今河南南阳)羊姓也颇有声名。

羊士谔的评价

  擅长委婉含蓄地表达女子情怀,如献衷心: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如此间景间情,曲曲折折、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别的内心感受。重视歌词的形式,也重视歌词的内容,只是他认为,曲子词主要是为上层社会游乐歌唱用资羽盖之欢的,词是艳曲,而文人词又不同于民间词。这种主张有进步意义,也有局限,但它却代表着部分词人的看法,他们的创作实践也与此基本一致。

Copyright © 2024 www.61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1查询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38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