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种庭前树”出自唐代戎昱的《移家别树》,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 zhǒng tíng qián shù,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千种庭前树”全诗:千种庭前树,人移树不移。
看花愁作别,不及未栽时。
移家别树,
A tree we leave while moving homes,
千种庭前树,
A thousand trees in front of our old courtyard;
人移树不移。
Though we move, the tree remains unchanged.
看花愁作别,
Watching the flowers, I feel sorrowful parting,
不及未栽时。
Not as much as when they were first planted.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离家迁徙时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他注意到自己在庭前有千种树,但尽管他离开了,这些树仍然保持了原样。作者留下的树成了他与家乡的联系之处,而看着花儿凋零却无能为力,让他更加忧伤。作者触动了世事无常、人事如梦的哲理,表达了对离别和流逝的深切感受。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yí jiā bié shù
移家别树
qiān zhǒng tíng qián shù, rén yí shù bù yí.
千种庭前树,人移树不移。
kàn huā chóu zuò bié, bù jí wèi zāi shí.
看花愁作别,不及未栽时。
拼音:qiān zhǒng tíng qián shù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仄韵) 去声七遇 (仄韵) 去声十五翰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戎昱(约744年一800年),荆南(荆州区)人。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他飘落导域,十分怀念家乡,曾作《长安秋夕》诗:“昨霄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又有《云梦故城秋望》:“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广德元年(763年),颜真卿将节度荆南,邀戎昱为幕宾,后因事未成行。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到荆州,戎昱与他在诸宫会见,结为挚友。
戎昱的诗歌创作,对社会矛盾有相当深刻反映。《塞下曲》6首、《苦哉行》5首、《入剑门》等都是情感真挚,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品。他的诗歌反映了同情人民,忧虑国事的思想感情,传为千古名篇。《苦辛行》、《咏史》、《塞上曲》抨击玩弄权术的贵族和苟且偷安的朝臣,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艺术风格以沉郁为主,兼有雄放、哀婉、清新的特色。《唐音葵签》卷三十六称赞:“戎昱之于杜甫,尤其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