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日之差”出自唐代顾况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燕于巢一章》,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bǐ rì zhī chà,诗句平仄:仄仄平仄。
“彼日之差”全诗:(燕于巢,审日辰也,燕不以甲乙衔泥。
)
燕燕于巢,缀葺维戊。
甲兮乙兮,不宜有谬。
飞龙在天,云掩于斗。
曷日于雨,乃曰庚午。
彼日之差,亦孔斯丑。
昔在羲和,湎淫不修。
我筮我龟,莫我告繇。
胤乃征之,彝伦九畴。
君子授律,是祃是禷.三五不备,罔克攸遂。
惠此蒸人,毋废尔事。
尔莫我从,维来者是冀。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燕于巢一章》是唐代诗人顾况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燕燕于巢,缀葺维戊。
燕鸟筑巢,修补得很牢固。
甲兮乙兮,不宜有谬。
甲乙两者,不应有差错。
飞龙在天,云掩于斗。
飞龙在天空中,云彩遮掩了北斗星。
曷日于雨,乃曰庚午。
何时下雨,正是庚午时。
彼日之差,亦孔斯丑。
那一天的差错,也是如此荒谬。
昔在羲和,湎淫不修。
古时候在羲和,人们沉迷于享乐而不修身养性。
我筮我龟,莫我告繇。
我卜筮自己的龟壳,没有人能告诉我未来的事情。
胤乃征之,彝伦九畴。
胤乃征求答案,用彝器推算。
君子授律,是祃是禷。
君子传授法律,是为了祭祀和祈福。
三五不备,罔克攸遂。
三五不合适,无法达成目标。
惠此蒸人,毋废尔事。
希望这些教诲能够使人们受益,不要放弃自己的事业。
尔莫我从,维来者是冀。
你们不要听从我的劝告,只有未来的人才会期望。
这首诗词以燕鸟筑巢为引子,通过描述古代的一些迷信行为和人们对天象的解读,表达了对人们追求享乐而忽视修身养性的批评。诗中提到了卜筮、彝器等古代的神秘仪式,以及君子传授法律和祭祀的重要性。最后,诗人呼吁人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希望人们能够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追求更高的目标。
整首诗词运用了古代的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古代的神秘仪式,表达了对人们追求享乐而忽视修身养性的批评。诗词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shàng gǔ zhī shén bǔ wáng xùn chuán shí sān zhāng yàn yú cháo yī zhāng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燕于巢一章
yàn yú cháo, shěn rì chén yě, yàn bù yǐ jiǎ yǐ xián ní.
(燕于巢,审日辰也,燕不以甲乙衔泥。
)
yàn yàn yú cháo, zhuì qì wéi wù.
燕燕于巢,缀葺维戊。
jiǎ xī yǐ xī, bù yí yǒu miù.
甲兮乙兮,不宜有谬。
fēi lóng zài tiān,
飞龙在天,
yún yǎn yú dòu.
云掩于斗。
hé rì yú yǔ, nǎi yuē gēng wǔ.
曷日于雨,乃曰庚午。
bǐ rì zhī chà, yì kǒng sī chǒu.
彼日之差,亦孔斯丑。
xī zài xī hé, miǎn yín bù xiū.
昔在羲和,湎淫不修。
wǒ shì wǒ guī, mò wǒ gào yáo.
我筮我龟,莫我告繇。
yìn nǎi zhēng zhī,
胤乃征之,
yí lún jiǔ chóu.
彝伦九畴。
jūn zǐ shòu lǜ, shì mà shì lèi. sān wǔ bù bèi,
君子授律,是祃是禷.三五不备,
wǎng kè yōu suì.
罔克攸遂。
huì cǐ zhēng rén, wú fèi ěr shì.
惠此蒸人,毋废尔事。
ěr mò wǒ cóng, wéi lái zhě shì jì.
尔莫我从,维来者是冀。
拼音:bǐ rì zhī chà
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平韵) 上平九佳 (平韵) 下平六麻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被后人归纳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洛阳古城流传。
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 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他的乐府诗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现实。《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漤觞。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分别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的事迹及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如唐临《冥报记》,王度《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有《顾逋翁诗集》4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华阳集》3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
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他为李泌所荐引,得以入朝担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