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营鼓角动”出自唐代皇甫冉的《奉和对雪(一本作奉和王相公喜雪)》,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ián yíng gǔ jiǎo dò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
“连营鼓角动”全诗:春雪偏当夜,暄风却变寒。
庭深不复扫,城晓更宜看。
命酒闲令酌,披蓑晚未冠。
连营鼓角动,忽似战桑干。
奉和对雪(一本作奉和王相公喜雪)
春雪偏当夜,暄风却变寒。
庭深不复扫,城晓更宜看。
命酒闲令酌,披蓑晚未冠。
连营鼓角动,忽似战桑干。
诗词的中文译文:
奉和王相公喜雪(一本作奉和王相公喜雪)
春雪偏逢夜晚,暖风却变得寒冷。
院子深处不再扫除,城市的清晨更适宜欣赏。
官命还要打酒,无事让人斟酌;身上披着蓑衣,晚上却未戴冠冕。
营地鼓角动荡,突然像是战争的紧张气氛。
诗意和赏析:
皇甫冉在这首诗中以奉和的方式向王相公表示喜雪之情。这首诗把作者在雪夜中的感受和城市里雪景的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来。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春雪偏逢夜晚,虽然是春天,但是却感到寒冷。这种描述反映了作者内心感受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雪夜景色的喜爱。
接下来的两句是对城市雪景的描写。庭院深处不再清扫,城市的清晨更适合观赏雪景。这一描写展示了城市冬日的宁静和美丽,传达了作者欣赏雪景的心情。
最后两句,则通过酒宴和战争的对比,揭示了雪景中的冷峻和紧张。酒宴上命人斟酌酒,披着蓑衣未戴冠冕的景象反映了作者独自欣赏雪景的闲适和自由。而连营中鼓角震荡,似乎像是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兆,把雪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首诗描绘了雪夜的美丽和冷峻,通过对城市雪景和个人心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雪景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思考。整首诗节奏流畅,形象生动,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间。
fèng hé duì xuě yī běn zuò fèng hé wáng xiàng gōng xǐ xuě
奉和对雪(一本作奉和王相公喜雪)
chūn xuě piān dàng yè, xuān fēng què biàn hán.
春雪偏当夜,暄风却变寒。
tíng shēn bù fù sǎo, chéng xiǎo gèng yí kàn.
庭深不复扫,城晓更宜看。
mìng jiǔ xián lìng zhuó, pī suō wǎn wèi guān.
命酒闲令酌,披蓑晚未冠。
lián yíng gǔ jiǎo dòng, hū shì zhàn sāng gān.
连营鼓角动,忽似战桑干。
拼音:lián yíng gǔ jiǎo dòng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一董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皇甫冉才华横溢,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新唐书·传文艺》、《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三。
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由盛而衰。处在此时此境,他所赋诗文,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皇甫冉寓居义兴,对义兴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题咏颇多。有《荆溪夜湍》、《洞灵观》、《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等著名诗作。如《荆溪夜湍》云:“惊湍流不极,夜渡识云岑。长带溪沙浅,时因山雨深。方同七里路,更逐五湖心。揭厉朝将夕,潺谖古望今。花源若许到,虽远亦相寻。”《洞灵观》云:“孤烟灵洞远,积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坛。客来清夜久,仙去白云残。明月开金篆,焚香人木兰。”《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云:“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便可过。处处艺兰春浦绿,萋萋藉草远山多。壶觞须就陶彭泽,风俗犹传晋永和。更使轻桡随转去,微风落日水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