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有东南别”出自唐代高适的《送崔功曹赴越》,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uán yǒu dōng nán bié,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传有东南别”全诗:传有东南别,题诗报客居。
江山知不厌,州县复何如。
莫恨吴歈曲,尝看越绝书。
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
《送崔功曹赴越》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诗人为了送别东南方面的官员崔功曹,题诗表达思念之情。崔功曹即将离开江山,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崔功曹离去的不舍和对他未来在越国的忠诚祝福。
诗中第一句“传有东南别,题诗报客居”意指传达了诗人对崔功曹的告别之情,并且用诗作回报恩情。第二句表达了江山无限美好,对崔功曹的无限眷恋,同时也表达出对他州县行政职务的期望。
第三句“莫恨吴歌曲,尝看越绝书”,诗人说不要因为离别而感到悲伤,而是应该欣赏吴族的音乐和越国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对他旅途中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期望。
最后两句“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和对崔功曹的期望。他鼓励崔功曹在旅途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享受新的经历和美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崔功曹离去的情感,表达了他对江山的眷恋和对崔功曹未来的祝福。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鼓励崔功曹在新的环境中积极面对挑战,享受新奇的体验。
诗意深远,情感真挚,同时富有励志的意味。通过描绘别离和祝福,诗人表达了对友谊和爱情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成长和追求新经验的推崇和鼓励。这首诗打动人心,富有亲切感,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sòng cuī gōng cáo fù yuè
送崔功曹赴越
chuán yǒu dōng nán bié, tí shī bào kè jū.
传有东南别,题诗报客居。
jiāng shān zhī bù yàn, zhōu xiàn fù hé rú.
江山知不厌,州县复何如。
mò hèn wú yú qū, cháng kàn yuè jué shū.
莫恨吴歈曲,尝看越绝书。
jīn zhāo yù chéng xìng, suí ěr shí lú yú.
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
拼音:chuán yǒu dōng nán bié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