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酌他乡酒”出自唐代赵冬曦的《和张燕公耗磨日饮(一作张说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zhuó tā xiāng jiǔ,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
“不酌他乡酒”全诗: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
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
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朝闲。
不酌他乡酒,无堪对楚山。
《和张燕公耗磨日饮(一作张说诗)》是唐代赵冬曦创作的一首诗词。诗意大致是诗人与张燕公一同度过耗磨时光的日子,在这种时光中,他们不再忙碌于琐事,与普通人一同畅饮欢乐。然而,春天已过半月,俗事又开始忌讳这样欢闲。诗人不再品饮他乡的美酒,也无法与楚山交好。
中文译文:
上月今朝减,
流传耗磨辰。
还将不事事,
同醉俗中人。
春来半月度,
俗忌一朝闲。
不酌他乡酒,
无堪对楚山。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时光渐渐减少的场景,诗人与张燕公共度的日子也日益消磨。在那段时光里,他们没有再忙于琐事,而是与普通人一起陶醉于快乐与饮酒之中。然而,随着春天过去了一半,世俗的事物又开始不允许他们享受这种闲情逸致。诗人无法再品饮他乡的美酒,也无法与楚山有所交往。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逐渐减少的自由时光的思念,以及对受到世俗压力束缚的无奈之情。诗人通过将自己与张燕公的“耗磨日饮”场景对比春天的减少和世俗的忌讳,表达了自己对那段自由时光的珍惜和无法言喻的遗憾之情。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由与逸趣的追求与思索。
hé zhāng yàn gōng hào mó rì yǐn yī zuò zhāng shuō shī
和张燕公耗磨日饮(一作张说诗)
shàng yuè jīn zhāo jiǎn, liú chuán hào mó chén.
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
hái jiāng bù shì shì, tóng zuì sú zhōng rén.
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
chūn lái bàn yuè dù, sú jì yī zhāo xián.
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朝闲。
bù zhuó tā xiāng jiǔ, wú kān duì chǔ shān.
不酌他乡酒,无堪对楚山。
拼音:bù zhuó tā xiāng jiǔ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赵冬曦,(677-750)[唐]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进士。开元初,累迁中书舍人内供奉,国子祭酒。工正书,景云二年(七一一)褚庆文所撰唐胜业寺双弥勒像碑,为其所书。《唐书本传、金石录》。
赵冬曦,(677-750)唐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进士及第,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入集贤院修撰、考功员外郎、直学士、中书舍人内供奉,以国子祭酒卒。从儒家的“礼”和“仁”思想出发,提倡“德主刑辅”。他认为,古律条目千条,隋时奸臣弄法,著律时提出“律无正条,出罪举重以明轻,入罪举轻以明重。”的断狱原则。一辞出而废条目数百。自此轻重依其爱憎,被罚者不知其所以然。法律易知,则下不敢犯;文义深,“则吏乘便而朋附盛”。律、令、格、式,应该刊定科条,直书其事。犯罪者虽贵也按律以断。律明确则人相信,法律统一则人主尊。他还强调选拔官是治政之本。古时择选牧宰,皆出于台郎御史,以为荣升。亲民之官,人命所录,故贵其位,而重其人。今则不然,京官不称职,派为外任;大邑负累,降为小邑;近官不胜任,迁为远官。此处不行,派往彼处何以能治。这是重近民而贱远民。冬曦久任学士、国子祭酒,推动了唐代儒学的发展。